靚女的 City Pop:都市觸覺三部曲

原文刊於週刊編集 Feb. 2019

這兩年,City Pop 又重回年輕人的聆聽範圍,2018 年 cero、suchmos、D.A.N、Lucky Tapes、Awesome City Club 等樂團於台灣樂迷間聲勢大起。

狹義而言,City Pop 指的是流行於日本泡沫經濟年代(1980s),結合 Synth Pop、Dance Pop,時而融入黑人音樂,聲音時髦、適合放在 Disco 伴舞的音樂。專輯封面常是色彩、光線高對比的插畫,場景也許是開往盛夏海邊的敞篷車,或者都市夜景。視覺設計正反映出 80 年代日本 City Pop 的兩種主要類型:海灘度假風及都會夜生活,分別以山下達郎、寺尾聰為首。廣義的 City Pop,則可以是任何具都會感、聲響潮酷的流行樂,內容描繪年輕人嚮往的都市生活。

現在提到 City Pop,通常讓人聯想到日系音樂,但 1980 年代末的香港,其實出現過一系列非常酷、以都會女子心思和生活為主題的專輯:林憶蓮「都市觸覺三部曲」。

1980 是香港的黃金年代,經濟景氣、影視音樂等流行文化蓬勃發展。「都市觸覺」誕生於這樣時空,與日本 City Pop 的盛行不約而同擁有相似背景。當年輕人的基本生活不虞匱乏,夜生活、舞廳等娛樂需求就地崛起,City Pop 躍動的節奏為輕快的生活添色。

陳慧嫻《反叛》專輯封面,受 J-Pop 影響,造型是當時最流行的少女風格。

在都市觸覺之前,林憶蓮已於香港發行過五張專輯,曾嘗試當時最流行的少女風格,可惜無法從眾少女中突圍。當時有紅遍全香港的「開心少女組」,陳慧嫻以《反叛》出道的專輯封面,造型風格看來也贏面很大。但若說「都市觸覺」是林憶蓮轉型的開端,也不盡然,自第三張專輯《憶蓮》起,她便開始慢慢走向都會女子的定位,先是外在形象改變,再慢慢擴及至音樂。只是都市觸覺承接此一風格,一氣呵成地做了最完整的呈現。

新企劃開跑前夕,林憶蓮剛與 CBS Sony 約滿,即將簽入華納,兩家唱片公司最大的差異是,一為日商一為美商,這是都市觸覺得以完成的第一步。比起當時代的其他歌手,許多歌曲改編自 J-Pop,林憶蓮擁有更多英文歌的資源,讓音樂跨出仿日通俗(當時香港流行歌多改編自國外暢銷歌)。再者是華納的信任,敢讓林憶蓮剛在公司底下發片,即刻挑戰市場,而非一味複製過去的暢銷歌。彼時的經紀人兼製作人許願,是功臣之一,擁有編舞者身份的他,對拍攝企劃、拍照時的眼神姿勢、舞曲 MV 設計,甚至專輯概念提供許多想法。他曾在專訪中提到,最初都市觸覺的靈感,是他在國外看著下班尖峰熙來攘往的人潮想到的,那時他正苦思林憶蓮的下一步,沒想到被自己忽然的想法突襲:你我皆生活於都市,何不就做張都會概念的專輯?而且要做,就做成三部曲,Trilogy 在國外好流行。於是都市觸覺 Part I: City Rhythm(1988)、Part II: 逃離鋼筋森林(1989)、Part III: Faces & Places(1990)依序誕生。

自始至終,都市觸覺以都會和西方感為核心。那時香港大多專輯的封面照是棚拍、素色背景,有時加上手工時代陽春的拼貼、合成圖。然而,都市觸覺全系列的封面皆於國外拍攝,分別至紐約、馬尼拉、威尼斯和米蘭取景。視覺系列感強,甚至連林憶蓮的姿態和神情都很接近。只不過讓人疑惑的是,概念是西方的,為什麼會有亞洲城市馬尼拉魚目混珠?80 年代專輯發行和現在的景況很不同,每年一張碟是常態、一年兩三張也算普遍,有些當紅歌手工作滿檔時,甚至要睡在錄音室。雖然都市觸覺系列是一年一張,不過因是大型企劃,無法用一般的製作時間估量。《逃離鋼筋森林》製作期緊迫,當時攝影師想起曾在馬尼拉看過一處歐風廣場,提議團隊前往拍攝。爾後,歌詞本在安排照片時,還刻意把攝影師實際在歐洲拍攝的街景與馬尼拉照片交叉擺放,騙過歌迷的眼睛。

此系列的視覺,無疑能在唱片行架上搶得目光,音樂方面又如何?首先,因製作團隊已設定好林憶蓮的新角色:穿著高跟鞋、拿著杯紅酒,都市女人下班後的樣子,因此歌詞寫得挑逗、大膽,懂得主動求愛,也偶爾罵罵渣男。林憶蓮因而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女子形象,面對愛情盡可能勇敢、灑脫,但仍有女子避不過深夜千迴百轉的心思。面對層次複雜的熟女心情,當年,唱歌的她不過二十初頭。

三部曲寫的、唱的雖皆為都市生活,但情感方向各有各的主軸。第一輯《City Rhythm》 擁抱情慾、盡情享受自由;第二輯《逃離鋼筋森林》,林憶蓮化作在叢林受傷的獸,要抗拒、要逃離;第三輯《Faces & Places》的態度則變得抽離,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觀察都市裡的風景和人群,即便偶爾深陷其中,也學會不在乎。三張專輯中最出色、最有風格的是舞曲,雖然當時跳舞歌在香港盛行,但大多編曲仍較為保守,也時常逃不開東洋風格,或者未讓改編歌真正脫胎換骨。林憶蓮的舞曲編曲非常創新,除了合成器敢用衝擊、大膽的音色外,節奏也不只有 Disco 和 Funk,尤其在《逃離鋼筋森林》中,同名曲的基底是南美森巴、〈燒〉則在間奏加入非洲手鼓。舞曲之外,分布於各專輯的〈你令我性感〉、〈都市心〉、〈別再靠緊我〉則是當時香港難得出現的 R&B,深刻了林憶蓮成熟的形象。全系列最終以〈浮光掠影〉作結,將各城市的田野錄音覆上隨機播放、都市觸覺裡的歌曲,屬想法前衛的概念佳作。

都市觸覺企劃能徹底被實現,除強大的製作團隊,林憶蓮本身的功勞在於願意接受新嘗試,甚至主動發掘適合改編的曲目。出道前,她的身分是電台 DJ,比一般人更懂得聽歌、選歌、理解歌,我們才能聽見她在專輯中演繹多元風格,從通俗情歌、舞曲、R&B 到爵士。 香港樂迷普遍認為,來台發展,「國語版」的林憶蓮形象單一、喪失性格,盡是唱怨婦歌:〈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為你我受冷風吹〉、〈誘惑的街〉等。然而都市觸覺裡的林憶蓮,才是他們心目中最靚的女神。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