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孫盛希:拐個彎,實驗音樂新風格

在數位單曲當道的時代,一年發行兩張錄音室專輯。
唱作一首搖滾混搭爵士的超炸流行歌曲。
她是孫盛希。

2018 年末萬片齊發、眾歌后們紛紛華麗登場。不過今年到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是孫盛希(希希),或許在於她的樂風開拓,或許在於她的敢於嘗試。十二月中的微雨午後,很開心在她密集演出的空檔,有機會和她聊聊這忙碌的一年。

進入實驗室的行前準備

今年年中發行《女・人 Woman》,希希將自己的成長三部曲(Girls → Between → 女・人)結尾寫完。相對而言,年末的《希遊記》比較像是課外作業,這是她和公司一起想出的企劃,預計實驗一張與她過去風格完全不同的專輯,關鍵字:爵士。

不過,一年同時進行兩張專輯,會不會像耳機纏線一樣混亂?

「我一開始很怕寫歌的時候預設這是哪張專輯要的歌。」她和公司討論出解法,前半年,專心完成《女・人》,把《希遊記》交給製作人做行前準備,例如收歌、尋找合作團隊。之後希希才放心埋首《女・人》的創作,這也是她第一次擔任自己的專輯製作。

回想起過程,她笑說:「我突然只想到很辛苦的地方。」笑容像是希望別再提起,看來當初受到不小的打擊。「那時候真是剪輯的地獄!」無止盡的熬夜自然不必多說,當好不容易完成所有作業,更考驗體力的還在後頭。她記得,《女・人》發行記者會那天一結束:「我馬上就去錄了《希遊記》的歌!」

馬不停蹄的音樂人生繼續進行,她從一人悶在房裡的剪輯地獄來到全新《希遊記》,不知道這裡有沒有比較接近天堂?

希遊記的化學反應式

《希遊記》最吸引人的聆聽處是精彩的爵士器樂演奏,以及歌手與樂手們同步錄音擦出火花。李欣芸和陳君豪是這張專輯的主要製作人,希希預期他們能分別發揮傳統爵士與 Fusion 的音樂才能。兩位老師在專輯中負責的歌曲數幾乎等量,決定歌曲的過程有點像舉手搶答:「我把我聽過的、喜歡的爵士和 Fusion 歌曲參考列出來,兩位老師聽了有興趣的,就收進自己的製作名單。」

希希和陳君豪的合作方式是與他帶來的團隊即興創作。「我一開始很害怕要跟這麼多音樂人激盪出東西,碰撞意見。」陳君豪找來鍾濰宇(小宇)、林泓毅(奧迪)和許郁英,分邊擔任 Beat、Bass 和爵士鋼琴樂手,一起待在錄音室,各自拿著擅長的樂器,玩了一下午的音樂對話遊戲。最後,在八小時內完成了三首歌——〈夢遊〉〈人樣〉〈我又不是女超人〉。希希當下的角色是根據樂手即興彈出的和弦,即時唱進旋律,再由陳君豪將不同段落編排、剪貼,完整歌曲架構。

其中〈人樣〉,在音樂圈內獲得最多正面迴響。這首歌的誕生,源於希希對東京事變的癡迷,這次一定要做一首像〈秘密〉一樣厲害的爵士搖滾曲。負責節奏的小宇,在錄音室現場找了 Beat 讓樂手搭配,「我們後來才知道,小宇取樣椎名林檎(東京事變主唱兼主要創作者)鼓手錄過的鼓,我們那天是跟著他的鼓彈奏樂器、唱歌。」說到此,她難掩興奮情緒。製作團隊後來也真的找到這位鼓手河村智康為〈人樣〉增色。

鏡頭轉到李欣芸那方,她在前置期為希希收了幾首歌,並精選出適合的曲目(你那邊幾點紅蘋果Say Goodbye),作品大多來自身邊年輕一輩的音樂創作者。本以為相較於即興創作,唱已經寫好的歌曲對希希來說會容易些,沒想到她說:「我很久沒有唱別人寫的歌了,這反而是我比較擔心的。」

若關注希希的時間夠長便知道,她最早被大家認識是因為「華人星光大道」,當初參加歌唱比賽拿了名次,怎麼現在反倒擔心起唱別人的歌?她曾思考過這題,得出原因:「我最初創作時很大的領悟是,我原來可以不用唱別人的歌,去適應別人的歌。」

當發行了三張創作專輯,唱別人寫好的歌對現階段的她而言變成不大自然的事情,得要回到還不懂得寫歌的自己,重新學習詮釋別人的樂句和情緒。

搖滾和爵士早就存在身體裡

關於唱歌,希希還能談得更多。

不只是〈人樣〉,今年在她兩張專輯所收錄的歌曲中,還有好多令人驚艷的作品(比如〈聽起來像藉口嗎?〉)。我察覺原來她不只是能唱紅芭樂歌的歌手,原來她還有自我個性很強烈的一面。或許因為懂得轉音,大多數人輕易將她定義為 R&B 歌手,但她其實出身搖滾樂團。這一切說起來有點迂迴,卻也真實反映出許多人聆聽音樂的軌跡——隨著不同求學階段,音樂品味跟著不同的朋友圈四處漂蕩。

她國高中時期聽西洋 R&B 情歌,例如 Alicia Keys、Beyoncé、Usher、Ne-Yo⋯⋯,那時很喜歡唱,也會學習他們的唱法。高中後半開始聽 Muse、Red Hot Chili Peppers 等搖滾樂團。大學加入熱音社,音樂眼界完全被打開,團員聽的音樂各不同,她因此聽東京事變也聽 Jason Mraz,唱輕柔爵士也唱重度嘶吼的 Heavy Rock。瞭解過去希希聆聽音樂的軌跡,對於她今年發行的歌曲,相較以往能有更多變的唱腔和技巧展示,應該會不再那麼驚訝。

希希的歌唱變化或許幾個字就能說完,但她卻是花了幾年的時間摸索研究。她分享:「喜歡搖滾、喜歡爵士是本來就存在身體裡的,不是發行《希遊記》這一兩年的事,只是以前還不懂得怎麼表達這一部分。」這幾年寫歌、錄唱專輯的經驗中,她不斷尋找自我,花時間慢慢理出適合呈現自己個性的方式,才能走到像今年〈人樣〉(希遊記)、〈聽起來像藉口嗎?〉(女・人)這些更有風格和態度的歌曲。

訪談間我發現,離開舒適圈的每一步,希希總是走得小心翼翼,包括自己當製作人、和其他音樂人一起寫歌、向聽眾展示自己性格和音樂品味的不同面向。聽她談做音樂的過程,彷彿有種宿命性的責任,必須時時督促自己一點一點累積。

漂洋過海來看你

或許在希希參加華人星光大道時你曾聽說過,她來自韓國。因為爺爺的關係,小時候念華僑學校,讀的是台灣書。從小學習鋼琴,媽媽擅長唱歌,爸爸教會她吉他,全家都喜歡音樂,連住在台灣的姑姑都不時會寄周杰倫、蔡依林、張惠妹等當紅歌手的唱片給她。雖然一直和台灣、台灣的音樂有些緣分,但直到參加歌唱比賽,才第一次來到這裡生活。

她來台的時間是 2011 年,那時韓國流行樂前景一片大好,我好奇她怎麼沒就留在家,跟上這波風潮?「我本來是想往韓國的獨立樂壇發展的,畢竟那時我已經二十一歲了,不是可以當練習生唱唱跳跳的年紀,這也不是我有興趣的方向。當時的我對自己的發展有點迷路了,姑姑和爸爸就建議我要不要到台灣試試看歌唱比賽。」雖然很不想離開家,也很害怕台灣的地震,「但我在韓國出道的話,可能會跟很多人很像,如果我在台灣發展,也許能找到自己獨有的特色。」當時的她這麼想。

雖然對希希的音樂之路,爸爸現在是鼓勵的角色,但一開始,他也沒有很支持希希往音樂路上發展。他曾和希希說:「你不適合當歌手,歌手要外貌、要歌唱實力。」這反而激勵希希一定要達成目標。參加電視台舉辦的「MBC 大學歌謠祭」是她取得爸爸認同的起點。「我覺得因為這個比賽,得到爸爸滿多分數,因為長輩們都很看重這個比賽,以前很多的流行歌曲都是從這裡出來。」這是個有二十幾年歷史的學生音樂原創比賽,有點像是把台灣的金旋獎搬到電視台演出。

《希遊記》中的最後一首歌叫做Never Lose Your Smile,是這張專輯中唯一一首希希自己譜曲填詞的歌曲,靈感來自爸爸送給他的筆記本。寫歌詞的靈感貧乏時,她瞥見頁面角落寫著幾個字「Never Lose Your Smile」,像是突然被人從背後拍了拍肩膀,提醒著一直有人支持鼓勵她。

從韓國來台發展至今邁入第八年,步調平穩地推出新作。2018 對希希而言是大步成長的一年,無論是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女人,或是做了新的曲風嘗試。今年度過「三張專輯定風格」的新人關鍵時刻,一下來到第四張,期待她的下一步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採訪、撰文:厚安
攝影:苗嘉澍 MIAO’s photography
妝:高詩宜 Jezebel makeup
髮:劉乙蓁
Special Thanks to 程鼎暘





1 Commen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