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度回顧,台灣音樂圈動態時報

original post date: 2016 Dec. 30

from 關鍵評論網

編按:一年很快又要接近尾聲。雖然人們每年都會在這種時候感嘆「今年真的發生好多大事」,但對於音樂愛好者而言,2016絕對別具意義,格外令人難忘──大衛・鮑伊(David Bowie)、格林・佛萊(Glenn Frey)、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等前輩相繼離世;巴布・狄倫(Bob Dylan)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情勢震盪起伏,煞是折人。至於台灣音樂圈又發生了哪些值得銘記的事件呢?一起進入本文構築的小時光遂道中探索吧。

提到 2016 年台灣音樂圈,你在想些什麼?

林宥嘉成功求婚、蘇打綠宣布休團、還是小巨蛋到底能不能跳的問題?在地音樂場地備受爭議,地方政府和場館還未下定決心實行能同時保障表演者、觀眾與周圍居民的辦法,但由民間發起的力量,卻在今年夏天,將台灣音樂首度推上紐約中央公園舞台。

新聞以外,關於音樂的文字還剩下多少?將音樂與理想看作同件事的一群,現在不需在槍口上種花,改在沙漠裡種花,於台灣音樂書寫環境一片荒涼之時,捲起袖子努力灌溉。倒帶至年初,順著時間軸回顧,聽完幾張代表性作品後,歡呼迎接音樂文字實體出版。

%e5%b0%81%e9%9d%a2%e5%a4%a7%e5%a4%a7
photo credit:草東沒有派對

2月19日 20:00/草東沒有派對「醜奴兒」專輯首發場

自草東在Legacy的第一場演出結束後,許多樂迷都迫不急待二刷,口耳相傳現場震撼的感染力。首張專輯《醜奴兒》發行後,所謂「草東現象」一直是音樂圈熱烈討論的話題,何以如此橫空出世的音樂類型能受到超乎預期地歡迎?有說法是:他們的音樂正切合現代年輕人的心理,成為「魯蛇世代」彼此認同的標記。

無論反覆聽幾回,油漬聲響、充滿諷刺訕笑的黑暗歌詞,配上相對輕快的節奏,竟邪惡地令人著迷,準確乾脆的鼓點和主奏吉他的旋律線特別勾人。黑暗與輕快兩者間的衝突,如喚醒內心永遠精力旺盛卻尚未學會分辨善惡的少年,不斷由內向外衝撞、重擊你,讓你從失神的日常中醒來,恍惚中逐漸看清人為生存大多時候處於的狀態,身陷囹圄,內心的衝突不分年齡。

gksy0n8dq68pwj1th5p6
photo credit:生祥樂隊/《圍庄》限量版唱片封面

5月27日/林生祥老師史詩級鉅作《圍庄》誕生

向來以社會、環境議題為創作主題的生祥老師,今年完成了史詩級鉅作《圍庄》概念雙唱片專輯。雙唱片的概念,靈感來自Pink Floyd《The Wall》。《圍庄》融合龐克與北管兩種差異性極大的音樂元素,分別象徵石化工業與廟宇文化,工廠煙囪與爐前香火相互映照,具深度美學意象。在探討沈重的議題時,選擇以客語做為發聲語言,則能稍稍拉開與聽者間的距離,不至於太過沈痛,並留有藝術的想像之美,是極少數能延伸超過音樂框架以外的架構與格局,而創作出的專輯作品。

《圍庄》主要探討石化工業與自然、民間生活之間的關係。音樂能包容萬物,即使是龐克與北管也能相處融洽,那經濟與環境是否也能?專輯中曲調哀戚的〈南風〉,講述南風將工廠毒煙吹向台西村,造成當地生活環境大變質,南風卻也只能為身不由己造成的後果,無奈道歉。今年在音樂現場曾聽生祥老師抱著月琴彈唱這首歌,對土地的情感、堅定的柔情皆在其中表露無遺,由衷敬佩如此以生命將音樂的溝通價值發揮到極致的音樂人。

7月16日 17:30/台灣音樂首登紐約Summer Stage

在極具特色的本地作品陸續出現時,今年台灣音樂首度有機會登上紐約Summer Stage夏日音樂節舞台。感謝曾在Summer Stage實習的台灣女生嚴敏,花了三年的時間與力氣,終於說服主辦單位安排一晚「Taiwanese Wave」,讓台灣的音樂唱響紐約中央公園。此音樂節的舉辦時間已逾30年,是紐約夏日最大的音樂盛事,樂迷可用平易近人的票價享受多元的音樂。今年代表台灣前往表演的音樂人有:安溥(張懸)、旺福和落日飛車,共吸引約4,000人到場欣賞、支持(場地約可容納5,000人),希望這對台灣音樂而言只是個開始。

9月24日/《8又二分之一》發行30週年紀念版

時隔30年,過去流行音樂經典之作《8又二分之一》再版,作者是李壽全老師。在大家對「製作人」概念不甚熟悉,也不太特別注意專輯製作名單的年代,李壽全是當時台灣重要的製作人,默默在幕後發掘音樂人、協助他們推出許多優秀作品。他能詞曲、能製作,作品〈8又二分之一〉突破流行歌曲談情說愛題材,以社會觀察角度切入創作,並與好友張大春、吳念真等人合作填詞;其中,張子石以生命經驗譜寫的〈張三的歌〉,更是輾轉為不同人翻唱。

即使未曾活在80年代、未見識過群聚西門町的龐克少年,也能沈浸於這張專輯強烈的時代感。溫暖潮濕的聲響特色,包覆著寫實的社會風景描摹,小至對單一人物的刻畫如〈殘缺的角落〉,大至紀錄整個時代的集體經驗如〈我的志願〉。這是太貼近時代的一張專輯,留給新鮮一代對過去台灣的無限想像,聽著聽著竟油然而生應不屬於自己的鄉愁。但關於外在環境總在自己身上顯現出的彆扭與不合時宜、或在夢想與現實間拉扯的心情,對任何一代人而言,都是永遠地感同身受。

ehjgi1eihl9t2m4nbm6373qzzubuob

12月27日/《地下鄉愁藍調》再版(十週年版)

《地下鄉愁藍調》書名直接取自巴布・狄倫(Bob Dylan)在1965年發行的單曲〈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今年,狄倫獲諾貝爾文學獎不久後,此書再版,也算是從台灣這個小島與他遙遙相望,向他致敬。若沒有馬世芳老師情感豐富的文字與深刻的青春記憶,許多人或許不會真正認識到狄倫及其他嬉皮世代、充滿理想的音樂人,閱讀本書已然成為台灣許多愛樂者共同的青春記憶。

認得此書時,書本已絕版,只能從學校圖書館借閱,當時總愛在課餘時間捧著它慢慢讀,感受其中細膩澎湃的情感,把音樂說得恍若耳邊。後來,一直盼著有天能在二手書店翻到一本,或乾脆直接買個簡體版,還好在我下手以前,終於能實實在在買到一本完整保留靈魂的再版(每個篇章後甚至增補了2016年版的附記!)。印在封面上的「地下鄉愁藍調」幾字,設計師聶永真選擇讓當初不完美的印刷感保留下來。才看到封面,讀者與書本一同經歷的歲月回憶,便迎面而來。

z29vj1cg9wzof4pmnxqn5vf30ggixc
photo credit:欣音樂/欣音樂自製刊物內頁試讀

台灣搖滾映像誌、欣音樂將發實體刊物

以台灣音樂現場影像紀錄為核心的《台灣搖滾映像誌》,將於明年出版《映像16’》年刊,收錄過去整年團隊的影像及專訪記錄,聚焦台灣獨立音樂圈全年動態。無獨有偶,欣音樂也在年底宣佈即將發行實體年刊,回顧2016年不分國內外的音樂大事件。

放眼望去,目前現存的實體刊物,除以古典樂為主題的《MUZIC 古典月刊》、兩本聚焦日本樂團的雜誌《ROCKZINE》和《VISUALZINE》,大多是討論音響設備的雜誌,內容面向發燒友,而非流行音樂愛樂人。過去KKBOX音樂誌《Let’s Music》和《Hinoter映樂誌》,曾分別聚焦於台灣流行及獨立音樂,但皆因市場有限或成本問題告終。

2017年初,台灣搖滾映像誌和欣音樂將接連發行音樂實體書刊,顯示台灣重視音樂書寫的一群,正努力用自己的力量讓音樂文字走出虛擬世界,希望吸引更廣大的讀者群。音樂文字與音樂始終相輔相成,一旦實體刊物有生存空間,整個音樂產業一定也相對有更大的生存空間。相信許多樂迷都引頸期盼,台灣能再次擁有一本屬於自己且穩定發行的音樂情報月刊。

原文轉載自:關鍵評論網

文章撰寫:Jessie C.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