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要一直在同個頻率上—— 專訪安溥談〈ZOEA〉,複雜的話可以輕輕地說

週刊編集 / 牡蠣音樂

文 / 厚安

安溥說,她現在想付諸實行的大過於想論述的,於是能像現在這樣與她相對而坐,聽她分享無論是去掉生活渣滓什麼的及其他,機會應該不多了,至少在她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之前。

2017 年,安溥完成了 32 場公民論壇後遂宣布關閉臉書,之後與歌迷間僅以電子報維繫。至採訪前,她的最後一封信暫留於今年3月27日,那天的信箱響了兩次通知,晚間那聲,她歡迎大家去看盧凱彤(Ellen)身後,余靜萍協同方序中一起為她辦的台灣紀念展;凌晨,她無預警地告訴大家自己懷孕了。

懷孕是安溥人生至此做過最特別的功課,她能由此思考到社會對懷孕一事過度神聖化、胎教音樂到底有沒有用、該聽什麼一類的問題,不過最直接的體會大約是身體的變化與疼痛,從而衍伸出的是日常瑣碎心情,但她不打算把這些放進電子報裡像在臉書或 ig 即刻抒懷:「你會有很多階段性的迷惑、抱怨或感恩,但隔天你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了。」除電子報,她也許久沒有帶來音樂新作,難免讓人擔心懷孕是否影響創作甚至是不能創作?畢竟這個在心裡尚未打勾的選項,她花了一些時間受驚嚇與接受。

「我覺得唯一沒有辦法創作,其實是體能不那麼如意的時候,比如腳水腫得跟麵龜一樣、一直抽筋、胃食道逆流的時候,或者是一開始吐得很兇的時候。但那完全是體能上的限制,就像暈車一樣,暈車講話還要押韻就很痛苦嘛。」 她在微妙的心情中細數這些人生初體驗。雖然生理上受了一番折磨,但精神層面仍受控,依然能縝密思考和討論問題。

這回終於與大家見面的新單曲〈ZOEA〉意為毛蟹幼體,它不是首孤軍奮戰的歌,歌曲的孵化過程是負責 MV 的動畫團隊「Hi-Organic 有機像素」一開始就找安溥討論出音樂和影像共享的創作方向,大家再各自回到崗位上以自己的觀點詮釋並完成作品,不若大多數的音樂MV,影像需單方面配合音樂完成。安溥認為最終呈現的結果是舉重若輕:「我們討論了很多哲學面的,攝影技巧、影像美感、劇本架構的問題,但最後都做了輕輕放下的動作,因為我們好像都能認知,唯有輕輕放下才有更多元的觀點跟生命經驗可以投射進來。」不去爭奪話語權是這次所有創作者共同的默契。

主持公民論壇拿著麥克風的她曾說,雖然麥克風現在暫時在自己手上,但隨時會被拿走。這一漫長的公民論壇,提供各方意見流通的平台,安溥身為發起人和全程參與者最大的收穫是——觀點應該要是可以流動的。「為什麼所有討論或溝通,哪怕是觀察事物的角度不能是流動的,以至於要逼死自己跟別人去做立場的選擇跟呼籲呢?」她接著說,「我們這樣不就總是要找一些事實的根據,去幫助我們說服自己跟別人,我現在做的決定是完全符合道德、符合審美、符合所有人最大的利益?」比如很常發生的是,當我們發現自己投票投錯人了,常以承認犯錯或表達後悔來證明自己仍是理性的、能判斷是非對錯的,但其實我們都沒有辦法分辨當時的決定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當時也以為自己做的決定是對的。這一切都太僵硬,幾乎沒有討論或一點點容許的空間,於是這些想法被延續下來:「我覺得我從公民論壇得到的啟發,後來也影響我做現在所有的作品。」安溥結論。

〈ZOEA〉其實能呼應以上,聊起這首歌的創作概念,她說:「若寫歌詞的方式能用導演的拍攝手法比喻,那〈ZOEA〉就是蒙太奇式的寫法。」將構成故事的句子打散,再重新拼貼成詩。〈ZOEA〉的音樂與動畫創作是並行的,彼此的關係互補,即便少了對方也能獨自完整成立。當歌詞語句碰上影像敘事,自然形成一種若即若離之美,這一句歌詞不一定對應當下的影格,但或許能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找到線索,因此欣賞這部作品的過程像玩偵探遊戲:「你會發現裡面其實有很多隱喻,影像設定的場景、敘述故事的方式,你敢去看,其實就有很多話還有很多哲學的角度可以思考。」故事隨兩隻毛蟹主角的冒險向前推展,從牠們眼中看出去的人類世界奇異而魔幻,彷彿人類看向數十年後的未來。理解這部動畫的方式可如前述深掘也可淺嚐:「你看得懂或看不懂都沒關係,但至少你覺得它做得很精緻,副歌能哼上兩句,這樣就很好,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觀看的面向。」這是安溥所言的輕輕放下。

說起影像的最終呈現,她平穩的語氣裡忽然有熱情,這是自「煉雲」演唱會後安溥第二次與「Hi-Organic 有機像素」合作,她會如何形容這支身在幕後,對觀眾而言神祕的隊伍?「很帥、很強、很專業!」她毫不猶豫地答。

甫完成的,很帥的還有〈ZOEA〉歌曲本身,安溥花了點時間思索,該怎麼形容當初自己為這首歌曲設定的性格:「大概是我要如何用王菲的態度,跟某一種穿越人群的帥氣,去唱一首像陳昇這樣子情感的歌吧。」如此繁複的設定,若要拿去寫小說恐怕也不容易。她將歌曲中的帥氣歸功於製作人陳珊妮、合作的樂手以及編曲,「我覺得這首歌的聽覺場面其實是比較大的,不是民謠或小節拍的電子樂。」聆聽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變化多端的電子音聲穿梭其間,聽見嗩吶穿透,聽見如誦經般共鳴的和聲殿後,彷若來自不同次元的聲音於此集合,形成一則奇幻故事。

安溥與陳珊妮相識於 2009 年的《城市》,幾年後陳珊妮邀請她在自己的單曲〈Dear You And The Boy〉中填詞並合唱,而她則在去年「煉雲」演唱會選唱陳珊妮的〈紅眼睛〉。兩人應是相識多年的好友,基於此我問起兩人平時還有哪些合作嗎?她冷不防答:「合作吃飯、合作挑餐廳⋯⋯。」諸如此類的玩笑話不時穿插於訪談間。

〈ZOEA〉是安溥第一次邀請陳珊妮擔任製作人,「我跟珊妮說,如果我需要把製作人交接出來,我可以想得到最信任的幾個人之一就是她。」信任感來自陳珊妮在音樂上的專業和全面,包括對錄音工程、樂器、頻率分布完整的理解,兩人一開始就說好這次的編曲要回歸頻率導向。「在當代電子樂跟實驗性的噪音音樂裡,(頻率導向的編曲)這件事情其實已經愈來愈常見了,比如說這幾年最紅的配樂人 Hans Zimmer(漢斯・季默),他就是頻率導向很強的人,像 Nils Frahm(尼爾斯・弗拉姆)、Frank Ocean(法蘭克海洋),或者當代有些在做 Neo Soul 的音樂人,他們其實在拼貼和混搭的過程裡,一定也考慮很多頻率分布的方式而不只是傳統的鼓、Bass 而已。即使是 Michael Jackson(麥克・傑克森),如果有人知道他工作或是創作的方法,其實不是用樂器創作,而是所有的句子都是自己哼出來的,包括節奏,如果你有看過他的 Beatbox 演出,他是一個對頻率極為敏感的天才。」頻率考慮的是聲音而非樂器,比如一個歌手的歌聲與和某一聲音頻率很合拍,製作時便在歌曲裡加入能產生出這樣頻率的合成聲響或樂器。

在〈ZOEA〉中,頻率創造出類似施工打地基的鼓聲、隱隱蠢動的水流聲、集體誦經般的共鳴,對自然和人造的環境做了許多擬態,而加入嗩吶則帶入人的觀點,包括生死、婚喪喜慶、天地人神鬼等場面。嗩吶模糊的可辨性也為歌曲帶來更寬廣的想像空間,一般對傳統嗩吶曲調不熟悉的聽眾,乍聽之下幾乎無法分辨吹奏的場合是喜是喪,這是它意象傳達的特殊之處。此外,與嗩吶相輔相成的和聲吟唱來自陳珊妮,兩者搭在一塊營造出某種儀式性的莊嚴肅靜,呼應歌詞提及的生死離別。

這回與陳珊妮的合作,安溥覺得收穫最多的是如何具體傳達自己對聲音的想像,比如說到天地人神鬼,每個人的天地人神鬼都不同,要如何說明才能讓大家的想像在同個平面上,她分享:「我覺得求仁得仁可能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情吧,因為珊妮是非常少數可以深入音樂的很多層面對談,一起工作的人。她是少數能夠深入討論錄音工程的女生,當大部分的樂手可能懶得跟詞曲創作者或歌手多聊什麼實際操作面上的事,但跟珊妮可以。然後珊妮也是一個從來不會藏私,講這些東西的時候總是不厭其煩、不吝於公平討論,而不是先設定你不一定完全懂,所以就簡化給你聽。」

當我們說「他們的頻率對上了」,指的是兩人能夠聽見彼此,並在同一平面上溝通,而製作音樂的過程也講求頻率的互補或應和,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或聲音之間。稍早,安溥在分享公民論壇所得時說了段話我留在這裡:「所有討論其實可以平鋪直敘,我可以非常直接的說出我的觀點,但我不迴避我的觀點來自於什麼、想要去向何方,以及它中間會遇到什麼不一樣別觀點的參與或碰撞,我認為這反而才真正是幽默感或交換立場的開始。」閱讀、聆聽、觀看作品也是如此,當一首歌提供了開闊的音場讓所有頻率都有發聲空間,何必去限縮或篩選出某一種聽起來最好或最對頻率而排擠其他,或是不允許自己改變波長朝更認同的頻率靠近。

這次單曲的主角〈ZOEA〉是初孵化的毛蟹,在所有採訪中正式的對話結束之後,安溥幽幽地對此補了一槍:「如果當初知道會懷孕,可能歌曲的主角就不會是毛蟹了,河豚啦、海豹啦可能比較容易。」但她是安溥,怎麼會選擇容易的事情。

原文刊於週刊編集 2019 Sep.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