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厚安
「流行音樂和時間、時下發生的事物需要連結,不然我們為什麼會有年度歌曲、年度專輯?」難得有小段工作空檔,坐在我眼前的她說得自然。
在分別卸下金音獎、金曲獎評審團主席重任後不到三個月,陳珊妮發行了唱作歌手生涯的第十三張專輯《Juvenile A》。期間她經手的製作案無數,遠超過個人發行,也跨足電影等藝術領域擔任評審或當個純粹的觀眾。閱歷無數之後回到創作,什麼是她在意的?以及面對自身作品時思考的是什麼?

photo from 大樂音樂
從陳珊妮近期的訪談和被稱作「心靈導師」可以察覺,外界對她的期待似乎聚焦於為產業發表意見。專輯發行後因內含大量隱喻,歌迷不斷向她提問,甚至連她身上穿戴的符號也引人好奇,身為旁觀者,我好奇她是否不堪其擾?但她毫不猶豫答:「我擔心的是相反的,沒有人想知道任何事情。」
《Juvenile A》從封面開始就能解謎,在似曾相似、並排而立的建築間發現意義:「裡面有很多台灣有名的建築,但不見得是用正常的方式擺放,也有一些台北市的地標改造成別的樣子。」繪圖充滿 Cyberpunk 灰暗、缺乏生機的風格,由封面再延伸至歌詞、MV,許多細節都對當代現象意有所指。2019 對科幻經典而言是重要的一年,《阿基拉》的作者大友克洋和《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利‧史考特都選擇讓故事發生在這一年,而陳珊妮選擇在歷經二、三十年後真正的 2019 推出《Juvenile A》,這張專輯或可說是回應當初人類對未來的想像。

《Juvenile A》專輯封面
不只科幻元素, 《Juvenile A》也置入巴夫洛夫古典制約、恐怖谷理論、無間道等概念,加深謎題難度,但陳珊妮最初的用意並非如此:「我本來想用很多人都聽過的科普類元素,做一些比較詩意的、與生活有關的詮釋和連結。」她訝異自己原先認知的落差:「我們受到的是多不一樣的基礎教育?」她半開玩笑。但這件事可以說到她真正受不了的演算法,以及大家喜歡往自己身上貼標籤、把自己歸類,這些都會造成每個人日常接收到的訊息趨於單一。比如熱衷人文的人可能會被屏蔽在科學甚至最基礎的科普知識外,她把在這個時代想觸及多方資訊的行為稱作「翻牆」,並進一步說道:「所有人都在同溫層裡面,都只關注自己習慣和擅長的事,我覺得這很可怕。」令她擔憂的還有懶人包、轉發意見領袖的貼文。因為社群的速度很快,當新的事件發生後,所有人都被逼著趕緊表態,但她認為:「要瞭解一件事、建立你對它的想法、再變成自己的意見是很花時間的,必須不斷思考和接受邏輯上的訓練,大家覺得這樣非常麻煩,加上有些東西是很抽象的,像是這個音樂好不好聽、這樣的美學好不好看,評斷好壞是非常抽象而主觀的,要去做這樣的決定更不容易。」
陳珊妮是從未停下思考也樂於嘗新的,她說自己隨時都能受訪和聊天,因為想法不斷產生,令她困擾的是,當你想要知道更多事情必須費很大的力氣。以音樂串流的使用經驗為例,如果連續幾天聽的都是嘻哈音樂,忽然想聽別的類型還不見得能如願以償。她不理解大多數人喜歡待在舒適圈,那種安心的感覺:「我不喜歡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或做同一種事情,我覺得很厭煩。」
〈你要去哪裡?〉MV 藉喪屍幽默比喻失去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類。
不斷向外大量吸收反芻的結果是,整理出《Juvenile A》不容易,雖然這次的專輯和她一向創作的方式無異:從日常筆記中萃取作品核心與構成全貌、安排每首歌大致的敘事內容及方向、最後進入對她而言能最快完成的寫歌階段。平時除了音樂相關工作,陳珊妮也常獲邀擔任電影節評審,難得抽空也喜歡看展覽,許多歌迷知道她會畫畫、攝影、執導 MV。她分享完自己對事物廣泛的接觸面積後說:「我喜歡的東西很龐雜,因為角色一直是製作人的關係,所以我覺得自己擅長處理複雜的資訊。」建構《Juvenile A》的文本想像起來不容易,但對她而言也不全然是太燒腦的事,做一張專輯的過程她已比多數人熟練,重要的是每一次想說的話、怎麼說,以及如何反映對周遭的觀察。
比如這次很確定要寫的是〈玉女穿梭〉,描述網路上一群擅用自己資源、擅於圖文不符的女生,聊到此,她語氣輕快:「很多女生都討厭她們,但每個直男都看不出來,真是太玄妙了!」她想用京劇唱腔和琵琶這類相對正式優雅的元素凸顯眼見的荒謬,說穿了就只是好玩而已。去年評審金音獎期間,她一直重複聽鍾玉鳳的音樂,也從友人口中得知她是有趣又直爽的人,她笑說:「我覺得鍾玉鳳一定也很討厭那樣的女生。」於是更確定要展開這次的合作。

鍾玉鳳琵琶演奏專輯封面
鍾玉鳳曾發行兩張琵琶演奏專輯,與吉他對話的《藍‧掉》和遊歷世界的《擺》,她樂於抱著琵琶與各式樂器比武,但這回面對的是 EDM 編曲。「鍾玉鳳跟我說她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東西,覺得好有趣!」此刻陳珊妮的眼裡同樣發著光,與她聊天的過程可以頻繁且深刻感受到,創作和音樂對她而言是充滿樂趣的事,她非常享受每一次與不同人合作,不一樣的音樂製作過程。
當鍾玉鳳加入琵琶編曲,這首歌便大致完成,唯一苦惱的是——歌名要叫做什麼?她想:「該怎麼命名才幽默、不冒犯,大家又知道我在做什麼?」卡關一陣,一次和朋友去看展,一個老先生在錄像中的打太極,旁邊的作品名牌寫著玉女穿梭,她覺得很怪很有意思,一查之下才知道這是組太極拳法,她馬上轉頭和友人說:「怎麼辦,這玉女穿梭根本就是我正在寫的一首歌!」 二話不說定下歌名。回想起這首歌的組成,彷彿發現無心插柳的美好,她極其愉快地說:「你不覺得鍾玉鳳、她彈奏的樂器還有玉女穿梭,這一切是多麽匹配啊!」
這次的專輯,陳珊妮找來許多合作對象,那些樂人的特質與歌曲相配的程度大多出自她身為製作人的直覺,包括出現在〈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裡天真勇敢的呂士軒、在〈Oh〉中詮釋喪世代的阿強等等。

喬治‧歐威爾《1984》英文版書封。本書是《Juvenile A》的靈感之一,眼睛象徵「老大哥」即故事裡的集權者,書中的概念「監控」亦是陳珊妮有興趣繼續觀察及討論的題目,專輯中的〈35〉能聽見端倪。
《Juvenile A》的文本受科幻作品啟發,又電子元素是陳珊妮音樂中鮮少缺席的,科幻電影與電子音樂的碰撞可追溯至 1970 年代初期,合成器即將在流行樂界大受歡迎,但此前這樣的聲音已大量用於科幻電影配樂,特別是製造出太空的氛圍和模擬飛碟的聲音,我好奇陳珊妮是否曾著迷於兩者?「我沒有特別著迷於科幻電影,因為我著迷於任何電影,我看過的電影可能比聽過的音樂還多。」她特別強調「任何」兩字。電子音樂令她印象深刻的是 Brian Eno 很早就以電子音樂的思維創作,美國 Devo 樂團雖被定義為搖滾實際上卻很電子,以及她非常欣賞 Kraftwerk 的極簡編曲。「這些東西都好棒喔!」包括喬治‧歐威爾在 1949 年就寫出了《1984》,她發自內心讚嘆:「有些人就是可以超過他的時代,我們到後來才發現,怎麼有人可以憑空創造出這些?」或許令她著迷的不是哪一類型的作品,而是那些跳脫慣常的組合以及跳脫既定思考模式的事物。若探入她創作的細節也能發現如此:「我聽很多嘻哈音樂,我的音樂裡有很多節奏來自嘻哈取樣,但整體的音樂性其實和嘻哈沒有關係。或者搖滾常常是三件式,但我沒有 Bass,我會用其他東西取代。我覺得不平衡或不在規格裡可以產生很多樂趣,當你拿掉一個維持平衡的東西,重新構思需要想像力,那會突破自己很多限制。」她鼓勵所有創作者不要按套裝行事,那樣太缺乏樂趣,太沒有成就感了。
雖然陳珊妮每回的創作都因觀察面向、聲響元素、合作對象而有所不同,但敘事角度慢慢變得旁觀冷靜,編曲風格趨於簡約乾淨似乎是滿明確的變化。對此她回應:「大家可能會用 A&R 的角度看待,但其實不太一樣。」多數時候 A&R 從外部著手,比如服裝、專輯包裝、整體視覺形象、明確的曲風定調、歌詞內容等等,但對陳珊妮而言:「在很多音樂或概念的決定上,我是從想要傳達某一件事情開始建立,其中包含了我的生命經驗和急著想要溝通的事情,這和外部連結不一樣的是,所有細節跟你看到的彩蛋都會很有感情、很緊密,因為它是從生命發展出來的。」
〈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是去年底陳珊妮向歌迷募集的故事總和。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簡化的時代,陳珊妮對專輯的期待特別高,因為她視專輯為作品,而她對作品很有感情。無論音樂、電影或一件摸得到的當代藝術,在主觀決定喜好之前,她都會發自內心尊重與看重,因為那是集結作者生命、感受與觀點創造出來的。「對我來說單曲是好玩的東西,但專輯是作品,我會很認真看待。」《Juvenile A》所有看得見、聽得到的都是緊密相連的,從概念、文字到聲音,彼此間有綿密又繁複的關係,但她觀察到很多創作特別是華語地區的音樂,時常是文字歸文字、音樂歸音樂。在她的想像與理解中,音樂應該要是即便將文字抽離也能獨自表達,而音樂的獨立性建立在創作者對聲音、風格和樂器等有意識和有意義的選擇。比如一首歌為什麼選用這把吉他而不用那把吉他之類的細節,她認為:「一個好的流行音樂能提供的美學與想像力,應該不只是文字論述而已。」
我忽然想起今年金曲獎結束後,不只一個朋友來找我討論相同的問題,雖然不知道放在這裡說合不合適,他們疑惑:「你不覺得今年的金曲太重視『意義』了嗎?」許多人對流行音樂的理解,「意義」是「流行度」的對立面,然而事實上兩者能並存,有深度的歌詞和專輯概念搭上順耳流行的曲式也不違和。
訪談間,陳珊妮提到自己能看蔡明亮的電影看得很有樂趣,也能對邪典電影和 B 級片入迷。不過與她一同看電影的友人不能理解,一如比較早期,她的歌迷認為她是知識份子,喜歡時尚難以讓人接受,這之間到底有什麼衝突呢?陳珊妮對存在於世上、多數人自然而然認定的邏輯不能理解的部分還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與她對談最深刻的是,她對遠超乎常人大量的事物感興趣,思考事情的出發點清晰銳利,在這個被資訊淹沒的時代,我沒有信心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如此。而她本人,與《Juvenile A》裡暗藏的幽默、深度以及對周圍的關照,一比一的同樣令人驚嘆。
《Juvenile A》這裡聽: https://orcd.co/juvenilea
More to Say…
10 月份發行的週刊編輯將刊登我所撰寫的《Juvenile A》樂評。本篇專訪透過陳珊妮的視角觀看專輯成型,而樂評將分享我接收到的訊息及身為聽眾的感受,敬請期待!